里约奥运会落下了帷幕英国队成绩出色,队员笑逐颜开, “举国体制”又一次成为网络热议英国队成绩出色,队员笑逐颜开的话题, “七亿元一块金牌”“运动员发展受阻”“市场机制不够”这些老掉牙的论断被不断重复。
奥运会上的举国体制真的是中国独有的土政策、黑政策吗?
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英语老师。
因为据他读到的英国媒体报道,英国人自己总结,本届奥运会在金牌榜上超过中国靠的正是举国体制。
英国卫报相关报道截图
这次奥运会,英国超越中国成为奖牌榜第二,而这个成绩背后则是英国政府的加大投资,英国分配资金的方式相当简单粗暴,谁有得奖机会谁就有钱,假如一些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,下一轮投资立马减少,而像乒乓球这样毫无得奖希望的,根本就没有投资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“举国体制”温情多了,不管有没有奖牌,关怀都不离不弃。
第二个反对的是数学老师!
七亿元一块金牌,听起来的确有点震撼,但这笔帐还真不是这么算的,难道国家投入竞技体育的经费只是用于金牌项目吗?难道那些没有夺金牌的项目难道就凭空消失了吗?
真要算,应该算人均总投入。
2015年我国花在竞技体育上的资金大约104亿左右,品均到每个人身上,才七块五毛钱,想象一下,每年发一个七块多的红包,英国队成绩出色,队员笑逐颜开你就可以看到各路高水平选手之间的竞技,还能给微信多加几个表情包,看好多个段子,是不是很划算。
在我看来,花了买两瓶可乐的钱赞助一下中国体育,完全是一桩合理的买卖,更何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一次奥运会带来的“快乐价值”远远高于两瓶可乐。至少在女排决赛时,周围人激动的程度,怎么看都像领了几百块的大红包。
第三个反对的人是历史老师。
举国体制也好,商业体制也好,说到底都是一种选拔机制,而历史上任何选拔机制最终结果都是通过效率和公平来评判优劣的。二战后,商业与体育的结合愈加紧密,不少有天赋的人通过竞技体育进入社会上升通道,但相比于纯粹的商业选拔,国家主导的选拔机制显然更有效率,更为公平。
通过里约奥运会,我们既看到了巴西美丽的风景,也看到了巴西众多的贫民窟,充斥着无尽的贫穷和混乱的治安。那其中有一群群光脚踢球的孩子,天赋过人,却连双起码的球鞋都没有,让人唏嘘,很多人渴望成为第二个贝利、马拉多纳、罗纳尔多……但是很遗憾,巴西没有“举国体制”,没有基层体校为他们提供经济保障和专业训练,绝大多数人最终也只能泯然众人。而在中国,因为有了“举国体制”,来自湘西山区苗族人家的举重小将龙清泉借助运动队给的补助,脱颖而出,告别务农和打工的小伙伴们,走向人生巅峰。连饭都吃不饱的女排主攻手朱婷,也是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成长为新一代铁榔头,用“重炮”为中国女排时隔12年重夺奥运金牌立下汗马功劳。
正如被诟病许久的高考,通过公平选拔让很多人走入人生上升通道一样,“举国体制”下对于运动员的选拔,恰恰是多元化的社会的重要上升通道。
时间已经不多了,哲学老师也有两句话要说。
世界是广泛联系的,当有人说体育总局以金牌论英雄,就是机械割裂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,忽视了奥运会成绩对发展全民体育的促进作用。每一届奥运会上,运动员们精彩的表现都会吸引大批粉丝,激励一代观众,有的孩子会因为观看了某个项目的夺牌历程而爱上体操,爱上跳水,爱上排球……这便是“举国体制”为我们留下的最大财富英国队成绩出色,队员笑逐颜开:改变人们对于运动的态度,激发人们创造自身价值的热情。
四位老师的话,不知你有没有听懂,我要去锻炼了,4年之后,我们东京见!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