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现代文阅读(35分)
(一)现代文阅读I(本题共5小题,17分)
阅读下面西蒙斯神奇三分!76人战胜太阳,取得关键胜利的文字,完成1~5题。
材料一西蒙斯神奇三分!76人战胜太阳,取得关键胜利:
大运河文化的特质是什么?“千年运河、沟通南北”是大运河区别于长城、黄河的重要特点,在“千年”与“南北”所建立的时空之中,运河“沟通”的功能最为显著。兼具运输功能、生活场域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的“大运河”,不仅是一条“经纬中国、运通华夏”的河流,还是一种“利器明德,以厚民性”的文化。在“大运河”全景意识之下,大运河物理空间中的“通”在文化空间中演化出了联通、流通、变通和融通等多重特性与价值。
“联通”是运河人工开挖并利用自然河道联江达海以通四域的功能。封山浚川、连接江河湖海是中国传统“天下观”和帝王交通天下的文化理想。自春秋以来,各级各类政权所不断进行的开凿运河的实践,正体现了对这一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。时间脉络中,运河经历了由区域内至区域间进而纵贯南北的过程。隋唐以降,大运河联结的范围扩大,进而实现了五大河流之间的沟通,并且在唐、宋时期以浙东运河为通道,实现了运河与大海的连接,将运河区域连接至世界范围。在政治领域,隋唐宋至元代,运河从人字形到一字形的改变虽未改变政治中心对江南财富的依赖,但将国之都城逐渐从黄河流域拉至运河并作南北分布。大运河跨越区域之畛域,进而通过其西蒙斯神奇三分!76人战胜太阳,取得关键胜利他东、西之自然河流及交通枢纽相互联结,共同构建了中国地域的线性框架格局,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,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,部分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、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,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。超然客公众号
“流通”是运河因联通而带来的物流与信息传播,以及进而形成的社会流动。漕运无疑是运河最重要的流通功能。漕运是国家行为,而包括漕运在内的物资与信息流通则不仅是“国之制”,还是形塑中国社会发展的“利之道”。隋朝大运河开凿以后及至晚唐,“农商交相养”的经济发展趋势明显。汉唐以来单一农业经济正在逐步转型为农业和工商业并重之形态。北宋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,可以中转从长江、赣江、黄河等自然河流转而来的布帛、金银等物品;与浙东运河相连的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总在南宋逐渐取代了汉唐以来的“陆上丝绸之路”,形成了新的世界范围内的物资流通渠道。明代运河已成南北之势,此时期的大运河已成为一个磁场,吸附着各层次人群南北流动。在这一进程之中,大运河漕运继续维持着商业物流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、资源的流动,进一步形塑了中国社会农商并存的底色。
“变通”指运河本体、漕运制度“穷”则变、变则通的进程及其所折射出的技术更新与观念变革。空间序列中,运河的开凿,历“小”区域而达“大”中国。元代大运河“弃弓走弦”,既是唐宋以来沧海桑田、河道淤塞所致,也出于王朝“改弦更张”的考量。自此,京杭运河又在引水、穿越、泄水等系列工程变化中,积累新的经验,通时下之“淤浅”,迎时局之“改变”。运河的“变通”,政治层面上终以“利漕运”为目的,社会层面上则以“益平衡”为结果,同时变通本身又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。
“融通”是河流流动所带来的流经区域文化融合的态势。大运河作为人口迁徙、信息传播、物资流通的载体,使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叠加并彼此渗透。更重要的是,运河的高度流动性也带来社会和文化的高流动率,导致社会纵向流动加快,弱化了既定人群社会地位的差异,形成了社会及文化的融合。当然这种融合并未突破阶层畛域,而是指社会上、下阶层更加频繁的互动,造就了社会相对开放、融合的态势。
融通,并非指运河将区域文化融为一体,而是指其形成了“一气周流”的态势。一方面,运河流经的区域文化有其特定的土壤,文化类型纵非对立但必然有异,事实上,大运河流经区域也并未形成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文化区域;另一方面,融合并非各种元素简单相加,也不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形成新的变量,而是指多元文化及运河之间融合自洽的状态。
当下,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、传承与利用的背景之下,“通”依然是大运河文化的逻辑起点和核心特点,它所演化出的联通、流通、变通及融通的功能虽已部分发生变化,但其精神的核心要义依然可以贯通古今,万物流通带来的不仅是“扁平世界”的趋势,还有世界文明的互鉴。大运河文化以其“通”达之力,继续形塑着中华文化,推动着社会发展。
(摘自吴欣《大运河的文化特质》)
材料二西蒙斯神奇三分!76人战胜太阳,取得关键胜利:
2013年9月,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发出中外共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的倡汉。同年10月,在访问“东盟”时提出建设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构想。至此“一带一路”作为中国倡导、全球参与的开放型国际合作机制被正式提出。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主导实施的“五通”建设将中国与世界联动起来。
十年来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合作平台不断发展壮大。从“五通”实施指数来看,政策沟通层面,截至2023年1月,中国已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。
(摘自蒲小平《大“一带一路”十年建设的成就及时代内涵》)
1.下列对材料一的引语在文中意义的理解和分析,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“利器明德,以厚民性”指大运河具有国防功能和教化百姓的文化功能。
B.“天下观”指通过封山浚川、连接江河湖海来解决国家交通问题的观念。
C.“农商交相养”指隋朝大运河开凿以后出现的农业和工商业并重的形态。
D.“弃弓走弦”指元代大运河因河道淤塞而用积累的新经验来进行河道治理。
2.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;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大运河跨越区域之界限,凭借自身构建中国地域的线性框架格局,从国家战略上促进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改变。
B.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在南宋逐渐取代汉唐以来的“陆上丝绸之路”,形成新的世界范围内的物资流通渠道。
C.运河本体和漕运制度因时而变,产生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良好效益,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。
D.运河作为流通的载体导致社会纵向流动加快,有效打破社会上、下阶层的固化状态,造就社会相对开放、融合的态势。
3.根据材料内容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曾下令开凿邗沟,连通长江与淮河水系,这可以作为“国之都城逐渐从黄河流域拉至运河并作南北分布”这一论断的依据之一。
B.明代大运河已成为一个磁场,说明此时期的政府重视漕运建设,从国家层面采取措施来促进南北流动,并允许农商并存的社会发展模式。
C.孟子说“观水有术,必观其澜”,观千年运河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观察时势更迭变迁,以及在形塑中华文化、推动社会发展上的作用。
D.大运河文化的核心是“通”,大运河区域物流与信息表现为高流动性;而《乡土中国》里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是不流动性,人与空间的关系是安土重迁。
4.如何辩证理解大运河的“融通”功能?请结合材料一分析。(4分)
5.请结合材料一、材料二,谈谈西蒙斯神奇三分!76人战胜太阳,取得关键胜利你对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十周年来“通”之功能的理解。 (4分)
(二)现代文阅读II(本题共4小题,18分)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6~9小题。
火光在前(节选)
刘白羽
我们命令你们:奋更前进······
毛主席、朱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《向全国进军的命令》
夜间十一点钟,云散月出,江上闪着白光。
在港汊的芦苇丛中,指导员李春合作最后一次火线上的动员:
“我们上船要快!坐船要德!登岸要猛!只有前进没有后退——同志们!最后消灭故人的时候到了!”
他的一字-句燃起每个战士心中的火焰,王春也暗自下着决心。
时间到了。他们由芦苇丛中看见连长闪动着发白的衣服,赶紧跟上去。小河汊静而发白、蚊虫在低湿之地,像一团团烟雾,滚来滚去,粘在人脸上刺疼着。师长陈兴才和政治委员梁宾出现了,空气立刻严肃起来,他们下了渡江的号令。王春记得从1947年四平担任突击任务以来,师首长是第一次亲自到突击连来。他听见还长和指导员果决地说:“首长放心,坚决完成任务!”那声音就好像从他王春心里发出一样。他们敬礼了,转过身了,命令各排按已经編排的序列登船。
上船时,机枪射手李风桐刚刚在芦苇丛中还倒在地下打摆子,浑身哆嗦成一团,牙关碰得嗒嗒响,现在一听连长命令,一下跳起来,额头上汗珠淋漓。王春觉得不能让一个病人在前面,就拉着李风桐的胳膊,说:“老李,你是射手,要打先打坏我。”自己就跨上船,船在脚下剧烈地摇摆着,他就一直扑向船头。
船已悄悄拢齐,摆开了一条线向江南前进了。这时,月光不断在波涛上闪亮。
船渐行渐远,听不见船桨划水声了。这时将近午夜,月亮更以无比清辉直临高空。现在时间过得是这样慢,江北岸各营各连的船只都等在岸边,被江水轻轻地簸动着。船上、岸上千万人的眼睛,在这同一时间都向着这天险长江遥望,等候这六只木船创造英雄的奇迹。
六只船拉成一条线,正与江心汹涌急流和陡然而来的江风搏战。船像跷跷板一样,一下这头升上去,一下那头升上去······浪花就向上跳,拂卷过人们头顶,水永远像雾一样包围着他们,战士们紧紧拉着手,谁也不动一动。船似乎停止不前了,只在江心急流上荡来荡去,对而那几团红火光忽高忽低。······突然,有一只船抛开其余的船,前进了,前进了,然后一只,又一只,每只船挣扎着穿过了波浪。江岸的火光愈来愈矗立、鲜明。船上的人清楚地看见那跳荡的火焰和激烈吹动的浓烟,甚至敌军士兵走来走去的幢幢黑影。战士的心都紧张起来,肌肉都坚硬作一团,到了最危险的地方了,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,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。距离在可怕地缩短:五百米,四百来,现在只有三百米远了......
突然,火光熄灭了。骤然间,船上的人就如同脱得赤条条地站在众人面前,月色是那样可怕地明亮。
机关枪一片流火似的从岸上朝江面上扫,就如同红热的熔铁倒出来,千万火星跳起,迸落。小船在火网下就像在熔液中翻滚的黑铁片。西侧敌人主要炮兵阵地也盲目发炮了,轰隆轰隆响着,那唏唏的吓人的巨型炮弹拖着一条条长尾巴似的叫啸。江水上映出各种火光,子弹“嗤嗤”地打在船帮上,打在船舱里。
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一船,冒着弹雨前进。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,船失去掌握,立刻可怕地倾斜着在急流中间乱转起来,这是千钧一发的一刻。突然间所有的人听到从第三船上发出高叫的声音:
“同志们,我们是共产党的部队呀!”
这是指导员李春合的声音,仿佛这声音可以改变一切客观情况。在急流中乱转,眼看要打翻的船上,战士们奋力划动手中木桨。那个长胡须的老水手,从人脚底下爬出来,月光照着他满脸黑糊糊的血迹,他一扑就扑在舵把上,把整个疼得震动的身子压在舵把上,跟那汹涌有力的江流奋战。这船于是又冲了出来,在弹火纷飞下前进。
第三船在十七米达远的距离,给一颗六0炮弹打中了,左舷上急速地冲进水来,没等人们做任何动作,第二颗炮弹又把船尾打得粉碎,船可怕地向急流里沉下去。炮弹爆炸时,每个战士都给碎片打伤了。指导员李春合猛喊:“同志们,浮也浮上岸去!”他首先跳进江,他们在汉水练习渡江,都学过游水,他拼命挥动两手两脚,打着浪花,向前浮了几步。拔转头一看,大部分带伤的勇士们都跟在他后面浮着。
李春合用了极大力量,三四次,才抓到搁浅岸边的一只木船,他伸起上半身,在火光下忽然看见那船舱里仰卧着一个人,正是那长着长胡子的,今早黎明时分自动带了六只木船来的老水手,现在他死了。他的表情是那样安详而庄严,火光像树影一样在他脸上突突跳着,他一只手长长地挂在船边,浸在水里。在这很短促的几秒钟里,一连串七颗光华灿烂的照明弹升上天空,闪着惊人的白光,通知全军偷袭天险长江成功了。
突击连首先占领了滩头阵地。二十分钟后,六0炮、迫击炮,开始从这里掩护步兵,一举冲上乱石岩高地。从十二点钟到黎明,他们正面打下敌人非常凶猛的三次反击,同时七连就急急沿江涉水,出奇制胜,一下冲向敌人江防工事中主要炮兵阵地,封锁敌人南退过江的通道。敌人已落到口袋里了。
清晨,太阳出现,一层鲜艳的红光反映在江水上、岸上、树上。梁宾向夜来激战过的山岗上走去。那里有无数爆炸出来的洞穴,蜿蜒的战壕里外堆着敌兵尸体,......他看见一个自己的勇士和一个敌人紧紧抱在一起牺牲了,看样子他们经过了激烈的赤手搏斗。牺牲者身边遗留下一支步枪,枪上的刺刀已折断,沾着斑斑血渍。他弯下身拿起半截刺刀,昂着头继续向前走,朝群山掩映的、闪着阳光的远处走去。
(有删改)
6.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小说中几处语言描写,都采用短句,且频繁使用感叹号,或表现人物紧张、激越的情绪,或表达人物果断、肯定的语气。
B.“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,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”,表现敌军在一片安静中麻痹大意,未能察觉我方船只趁着夜色渡江。
C.标题中的“火光”既指江面上蔓延的战火,预示渡江战役的艰险,也象征着生命之光、革命之光和胜利之光。
D.倒数第二段写战斗接近尾声,具体叙写了红军以势如破竹的攻势,有策略、有步骤地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。
7.关于文中“长胡须老水手”这一形象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小说中有关长胡须老水手的情节,既体现了战斗的惨烈,也表现他临危不惧、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。
B.小说反复强调老水手留着长胡须的外貌特征,突出他在群体形象中的独特性,引起读者对他的关注。
C.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长胡须老水手,因为他是这场战役最终取得渡江胜利的关键性人物。
D.小说塑造长胡须老水手这一形象,表明军民团结,人民军队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险阻。
8.小说是虚构的,新闻是写实的。战地记者刘白羽笔下的渡江战役,既呈现了“新闻的真实性”,又不失“书写的浪漫性”,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。(6分)
9.本文与孙犁的《荷花淀》都有战斗场面的描写,请比较二者的不同。(6分)
二、古代诗文阅读(35分)
(一)文言文阅读(本题共5小题,20分)
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10~14题。
昔赵宣孟将上之绛,见骫①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,宣孟止车,为之下食,蠲而餔之②,再咽而后能视。宣孟问之曰:“女何为而饿若是?”对曰:“臣宦于绛,归而粮绝,羞行乞而憎自取,故至于此。”宣孟与脯二朐,拜受而弗敢食也。问其故,对曰:“臣有老母,将以遗之。”宣孟曰:“斯食之,吾更与女。”乃复赐之脯二束,与钱百,而遂去之。处二年,晋灵公欲杀宣孟,伏士于房中以待之。因发酒于宣孟。宣孟知之。中饮而出。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。一人追疾,先及宣孟之面,曰:“嘻!君舆!吾请为君反死。”宣孟曰:“而名为谁?”反走对曰:“何以名为?臣骩桑下之饿人也。”还斗而死。宣孟遂活。此书之所谓“德几无小”者也。宣孟德一士,犹活其身,而况德万人乎?故诗曰:“赳赳武夫,公侯干城。”“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”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?士其难知,唯博之为可。博则无所遁矣。
孟尝君前在于薛,荆人攻之。淳于髡为齐使于荆,还反,过于薛,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,谓淳于髡曰:“荆人攻薛,夫子弗为忧,文无以复侍矣。”淳于髡曰:“敬闻命矣。”至于齐,毕报,王曰:“何见于荆?”对曰:“荆甚固,而薛亦不量其力。”王曰:“何谓也?”对曰:“薛不量其力,而为先王立清庙。荆固而攻薛,薛清庙必危,故曰薛不量其力,而荆亦甚固。”齐王知颜色,曰:“嘻!先君之庙在焉。”疾举兵救之,由是薛遂全。颠蹶之请,坐拜之谒,虽得则薄矣。故善说者,陈其势,言其方,见人之急也,若自在危厄之中,岂用强力哉?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。
(节选自《吕氏春秋·报更》)
[注]①骫:通“萎”。②蠲而铺之:做成粥而喂他。蠲,通“饘”,稠粥。餔,同“哺”,喂。
10.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,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。 (3分)
强A力B则C鄙D矣E说F之G不H听I也J任K不L独M在N所O说P亦Q在R说S者。
11.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“吾更与女”的“更”意为另外,与《陈情表》中“更相为命”的“更”相同。
B.诗,即《诗经》,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。
C.文王,文中指姬昌,周太王之孙,周朝奠基者,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。
D.颜色,意为脸色,与《琵琶行》中“暮去朝来颜色故”的“颜色”不同。
12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赵宣孟在去往绛的路上遇见枯桑下一个饿倒的人,就施舍食物给他,在得知他挨饿的原因后又送给他肉干和钱。
B.晋灵公准备谋杀赵宣孟,他请赵宣孟饮酒,并派勇士潜伏在房里等待,赵宣孟识破晋灵公的阴谋,中途逃跑了。
C.淳于髡出使楚国,返程途经孟尝君的封地薛,获得孟尝君亲自送行郊外的礼遇,并从他那里得知楚攻薛的消息。
D.淳于髡向齐王指出楚、薛各自存在的问题;齐王因为先王宗庙在薛,所以立即发兵救薛,薛因此得以保全。
13.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8分)
(1)宣孟德一士,犹活其身,而况德万人乎?(4分)
(2)至于齐。毕报,王曰:“何见于荆?”(4分)
14.文中所述赵宣孟与孟尝君的故事,说明了什么道理?(3分)
(二)古代诗歌阅读(本题共2小题,9分)
阅读下面两首诗歌,完成15~16题。
池上竹下作
【唐】白居易
穿篱绕舍碧逶迤,十亩闲居半是池。
食饱窗间新睡后,脚轻林下独行时。
水能性淡为吾友,竹解心虚即我师。
何必悠悠人世上,劳心费目觅亲知?
公余对竹
【宋】王禹偁
冠褐①飘飘乍退公,引吟留坐一丛丛。
买添②幽景浑无价,洗却③繁阴别有风。
曾任雪欺终古绿,也从桃映暂时红。
此君合是吾庐物,会种婵娟伴钓翁。
[注]①冠褐:粗布冠带。②买添:再买。③洗却:除了。
15.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两诗首联都直接扣题,前者写翠竹荫蔽、池水依伴的优美环境,后者写公事之余的 生活。
B.白诗颔联写诗人饱食安睡之后信步竹林间的情景,王诗颔联写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与难得。
C.白诗颈联用拟人手法表明选择师友的标准,王诗颈联用比喻手法抨击趋时媚俗的污浊世风。
D.白诗中“悠悠”意为忧思、忧心忡忡的样子,王诗中用“婵娟”一词代指形态美好的竹子。
16.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?请简要分析。(6分)
(三)名篇名句默写(本题共1小题,6分)
17.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。(6分)
(1)在《归去来兮辞》中,“______,______”与《离骚》中“回朕车以复路兮,及行迷之未远”一句含义相近,表达了陶渊明的自我宽慰之意。
(2)柳永《望海潮》中聚焦西湖,打破时间界限,将两种花集中在一个画面中的句子 是:“______,______”。
(3)长期以来,黄河一直是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的对象。唐代的诗人就留下了许多关于它的诗句,如:“______,______”。
三、语言文字运用(20分)
(一)语言文字运用I(本题共2小题,7分)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18~19题。
文化的价值大小,取决于它满足时代和人民需要的程度。我国部分宝贵的非遗技艺之所以①,走到失传边缘,是因为它们只是冰冷地躺在展示柜里,而忽视了与大众的互动与共情。为什么我们时常感到吟诗词、贴福字、挂灯笼等不可或缺,是因为它真实地走进了日常,回归到我们对文化的需要里。
文化的继承,并非原样复刻传统,也不是点缀式地使用中国元素。简单嫁接,②,皮相再俊俏,也是没有生命力的。只有融入新的生活需求、生活视野,传统文化才能既保持永恒,又随物赋形,润泽人们的当代生活和精神世界。
“不日新者必日退”。中华文明如万古长河,奔流不息,是因为中华文化不是③的文化,而是成长中的文化、变化中的文化、与时俱进的文化。传统文化要在不断更迭的时代变幻中站稳脚跟,必须依靠创新。我们既要挖掘好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,也要挖掘好中华风物的独有特色和消费动力,从中华文明中采矿,号准时代脉搏,让更多美好的中华风物,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,共同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贝。
18.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。(3分)
19.文中划线句子有特别的表达效果,请简要分析。(4分)
(二)语言文字运用II(本题共3小题,13分)
阅读下面文字,完成20~22题。
三五好友围坐火炉旁煮茶,茶香氤氲;再搭配上现烤的红薯、桔子、板栗,氛围感十足。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,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,极易引发安全问题。
在室内使用炭火围炉煮茶,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,轻度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、头晕、四肢无力、恶心、呕吐、轻度意识障碍、嗜睡……①,会危及生命。②,氧气含量会不断下降,积聚二氧化碳。当室内含氧量低至10%以下时,也可能危及 生命。
而围炉煮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,相关套餐价格在电商、团购平台上出售从几十元左右到一两百元不等。点燃的炭炉时有火星溅出,炭烧时间过长、炉子外表面温度过高,都可能引起周边可燃物燃烧。“才烧了两次,底盘就烧出一个洞来,桌子都烫坏了。”在一名买家晒出的照片中,铸铁炭火烤炉底部的洞清晰可见。
此外,一些经营围炉煮茶的商家默认顾客了解围炉煮茶的程序,③,顾客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,有一定的安全隐患。
20.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,请进行修改,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。可少量增删词语,不得改变原意,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。(3分)
21.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,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,内容贴切,逻辑严密,每处不超过12字。(6分)
22.为了安心舒适地围炉煮茶,请针对上文内容,拟写两条安全提示标语。要求:每条不超过20字,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。(4分)
四、写作(60分)
23.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宓子贱治理单父,每天弹琴取乐,很少亲自到公堂去,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。巫马期(接任他)治理单父,每天星星没有落就出去,繁星满天才回家,日夜不得休息,政事总要亲自处理,最后也把单父治理好了。
巫马期向宓子贱请教治理好单父的缘故。宓子贱回答说:“我的这套办法叫做凭借众人才力,你的那套办法叫做依靠一己之力。靠一己之力办事,当然分外劳苦;靠众人才力办事,所以能轻松安逸。”
这则寓言故事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。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。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参考答案
1.(3分)C(A项“大运河具有国防功能”于文无据。此处引语表现大运河具有教化百姓的文化功能。B项诠释错误,“封山浚川、连接江河湖海”不仅仅是为了“解决国家交通问题”。D项对“弃弓走弦”的原因解释片面,还有政治方面的考量。)
2.(3分)C(A项“凭借自身”这一表述与原文不符。大运河通过与其他东、西之自然河流及交通枢纽相互联结,共固构建了中国地域的线性框架格局。B项“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”这一表述与原文不符。在南宋逐渐取代了汉唐以来的“陆上丝绸之路”应是“与浙东运河相连的“海上丝绸之路””。D项“有效打破社会上、下阶层的固化状态”这一表述与原文不符 这种融合是使社会上、下阶层更加频繁互动,但并未突破阶层界限。)
3.(3分)A (A项“国之都城逐渐从黄河流域拉至运河并作南北分布”发生在隋唐宋至元代,故有误。此例可以作为“自春秋以来,各级各类政权所不断进行的开凿运河的实践”这一论断的依据之一。)
4.(4分)①大运河“融通”使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叠加并彼此渗透(1分),促进社会及文化的融合(1分)。②不能突破阶层畛域(1分),也并非指运河将区域文化融为一体(1分)。超然客公众号
5.(4分)①“一带一路”会带来显著的“沟通”功能(1分)。它不仅会高效地连接中国与世界,还会在“通”的文化空间中演化出多重特性与价值(1分)。
②“一带一路”通过海陆设施联通各国;因联通而带来各国物流、信息传播、人员往来等方面的流通;各国根据发展进程进行相关领域的变通,如技术更新与观念变革等;并会促进命作国家在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融通(以上四个方面每点1分,答对两点即给2分)。
6.(3分)B(“岸上一丝动静没有”并非说明敌军没有察觉我方船只渡壮,而是等船只靠近了再近距离地扫射攻击。)
7.(3分)C(小说没有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写长胡须老水手;他只是参加战斗的一员,负责驾驶船只帮助我方军队渡江,不能就此判断他是这场战役最终取得渡江胜利的关键性人 物。)
8.(6分)(1)新闻的真实性:①事件真实,小说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解放军渡江战役。②场景真实,小说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,逼真地还原这场战役。③细节真实,小说通过战斗环境、人物心理、动作等的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。④主题真实,小说主题响应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”,具有鲜明的时代感。
(2)书写的浪漫性:①小说中宏阔、斑斓、瞬息万变的画面,充满浓烈的战斗气息,洋溢着火热的革命激情,表达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。②小说的语言高亢豪迈,以排比、激昂的句式叙写战斗中的人、景、物,充满着斗志,让小说显得跳跃而鲜活。
(“新闻的真实性”答出一点给2分,答出两点给3分:“书写的浪漫性”答出一点给2分,答出两点给3分,如有从想象等角度分析亦可。)
9.(6分)①《火》文通过宏大的战斗场面描写(1分),营造磅礴气势和紧张气氛,叙写战士的牺牲,将战斗场面塑造得惊心动魄,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(2分)。②《荷》文用诗意化笔法描写战斗场面(1分)、用轻松的笔调描写残酷的战争,回避了通常那种硝烟弥漫、枪林弹雨、血肉横飞的惨烈景象(2分)。
10.(3分)B,JP(原句标点如下:强力则鄙矣。说之不听也,任不独在所说,亦在说者。)
11.(3分)AXA项中两个“更”含义不同。“更相为命”的“更”意为“轮流、更替”。)
12.(3分)A(“在得知他挨饿的原因后又送给他肉干和钱”这一解说与原文所述不吻合,赵宣孟送给散桑饿人肉干和钱,应是在听闻“臣有老母,将以遗之”之后。)
13.(4分)(1)赵宣孟对一个人施恩德,尚且能使自身活命,更何况对万人施恩德呢?(得分点:“德”“活”“而况······乎”(固定结构)各1分,句意通顺1分)
(4分)(2)(淳于髡)回到齐国,禀报完毕,齐王问:“你在楚国看见什么了?”
(得分点:“至于”“毕报”“何见于荆”(宾语前置、状语后置)各1分,句意通顺1 分)
14.(3分)一个人肯施恩行善、礼待他人(2分),才可能在自己遭遇困厄时获得善报(1 分)。
15.(3分)C(“王诗颈联用比喻手法抨击趋时媚俗的污浊世风”这一理解与赏析不正确。王诗颈联用象征手法;“曾任雪欺终古绿,也从桃映暂时红”这一联托物言志,意为既持守有度,又虚怀有容。)
16.(6分)(1)同:①都表达了对竹的喜爱。亡居易视竹为师,王禹偁视竹为友。②都表达了恬然自得之意。(2分)
(2)异:(工白诗流露出诗人远嫌避祸,淡泊宁静的心境。(2分)②王诗表露了诗人虚怀有容,俯仰自得的心性。(2分)
17.(6分)(1)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(2)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。(3)示例: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(或: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)
(每答对一空给1分,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。)
18.(3分)①后继无人 ②生搬硬套 ③“一成不变”或“故步自封”
(每答对一空给1分,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。如有其它答案,只要言之成理,也可酌情给 分。)
19.(4分)①划线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,表达生动新颖,富有感染力(2分,修辞手法1分,答出一种手法即可,表达效果1分)。②既简洁、凝练地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,又呼应上文语意,衔接顺畅。(从内容、结构方面作答各1分,其它表达言之成理,酌情给分。)
20.(3分)而围炉煮茶工具(用具、产品)的质量也参差不齐,相关套餐在电商、羽购平台上的出售价格从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。(其他修改方案若能消除搭配不当、语序不当、重复啰嗦的语病也可给分)
21.(6分)①若不及时救治 ②即使充分燃烧 ③没有给予必要的安全提醒
(每写出一处给2分。字数不合要求,酌情扣分。如有其它答案,只要言之成理,可酌情给分。)
22.(4分)参考示例:①“隐患在于明火,安全系于开窗”
②“产品质量要重视,安全提示莫忽视”
③“围炉通风要注意,隔热防燃莫大意”等。
(说明:每条标语2分,未使用修辞扣1分,标语内容若未涉及文中所述安全问题则不得分。若有其它答案且言之成理,可酌情给分。)
23.作文(60分)
(一)材料分析
这是一道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题。材料出自鲍延毅著《孔门寓言集》。这则寓言通过对比说明了一个道理:长于政事者,必善于察贤、任贤;反之,虽事必躬亲,也只会是事倍功半。我们读这则寓言故事可作这样的理解: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,个人的能力非常重要;同时还要相信众人,依靠众力,才能把工作做好。
今天,我们从这则经典寓言故事中可以汲取丰富的启示:何为“一己之力”与“众人之力”2“-己之力”与“众人之力”具有怎样的辩证关系?如何辩证看待“一己之力”与“众人之力”各自在成就事业中的作用?干事立业过程中,我们应如何审辨地看待“事必躬亲”“身先垂范”与“人人有事干,事事有人做”?如何举贤用能,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,集众智、聚众力,发挥团队合作的巨大驱动力?这些都是立意构思的切入点。
(二)立意参考
(1)倾一己之力,驱众人之力;(2)凭一己之力难以成功,聚团队之力成就卓越;(3)众力易散,有赖主心骨之力的聚拢;(4)成大事者不要事必躬亲;(5)善聚众人之力,以成合作之美等等。
(三)评分标准
1.能基于材料整体内容及含意,从“一己之力”与“众人之力”各自作用与内在有机关联角度来立论,体现二者思辨性,为“切合”题意,以46分为基准分。
2.只单向立论说理,阐述“一己之力”的作用,或“众人之力”的作用,另一方只是简单提及,但未能对“一己之力”与“众人之力”的关联进行思辨,为“符合”题意,最高分一般不超过46分。
3.只单向立论说理,阐述“一己之力”的作用,或“众人之力”的作用,另一方完全没有提及,为“基本符合”题意,一般不超过42分。
4.完全抛开“一己之力”与“众人之力”这两个核心概念,论说重视个体、做好自我,或论说亲力亲为、模范带头,或论说团结协作、众志成城等,立意与核心概念有一定关联,为“偏离题意”,一般不超过40分。
5.立意与“一己之力”、“众人之力”没有关联,脱离材料,泛泛而谈善政、无为,或勤勉、负责、虚心等,属于套题、宿构,为“离题作文”,一般不超过36分。
6.其他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。
附2
宓予贱治单父,弹鸣琴,身不下堂,而单父治。巫马期亦治单父,以早出,以星入,日夜不处,以身亲之,而单父亦治。
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。宓子曰:“我之谓任人,子之谓任力。任力者固劳,任人者固佚。”
(《景子》)注
注:《景子》,书名。相传是宓子贱的弟子景子(事迹已不可考)著,原书已佚。清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中辑入两则,都是关于宓子贱的故事。
附3
【参考译文】
从前,赵宣孟将要去绛,(在途中)看见一课枯死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地上的人,赵宣孟就停了车,给那人准备食物,做成粥喂给他吃,(那人)咽下去两口后就能看见东西了。赵宣孟问他说:“你为什么会饿成这个样子?”(那人)回答说:“我(原来)在绛地给人做仆隶,回来的时候粮食没了,(因为)不好意思行乞又非常憎恨私自窃取(食物),所以就饿成了这个样子。”赵宣孟给了(他)两块肉干,(那人)恭敬地接受但是没敢吃掉。(赵宣盂)问他为什么不吃,(他)回答说:“我还有老母亲,拿回去给她吃。”赵宣孟说:“(你)把它全吃了吧,我另外再给你。”于是就又送给了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,然后就离开了。过了两年,晋灵公准备杀赵宣盂,就让勇士先潜伏在正室的两侧房里,以便等待赵宣盂的到来。晋灵公请赵宣孟饮酒。赵宣孟知道这是晋灵公的阴谋,只饮到一半时就出去了。晋灵公命令埋伏在侧房中的士兵去追杀。其中一个追得很紧,抢先追到赵宣孟面前,就说:“嗨,你迅速上车!请允许我回去替您拼命。”赵宣孟问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那人边往回走边说:“问我的名字干什么呀!我就是饿倒在枯桑下的那个人。”他返回去和兵士格斗时被杀害。赵宣孟得以逃脱。这就是《尚书》上讲的“恩德再微也不算小”。赵宣孟对一个人施恩德,尚且能使自身活命,更何况对万人施恩德呢?所以《诗经》中讲:“雄赳赳的武士,是捍卫公侯的屏障”。“人才济济,文王因此安康。”作为君主,怎么可以不致力于爱怜贤士呢?贤士是很难了解到的,只有广泛地寻求才可以,广泛地寻求,就不会失掉了。
孟尝君以前在自己的封地薛时,楚人想要攻打薛。淳予堯为齐国出使到楚国,返回时路过薛,孟尝君命人以礼相待,并亲自送他到郊外,对他说:“楚国人进攻露,如果先生您不为此而担忧,我将没有办法侍奉您了。”淳于髡说:“我遵命了。”(淳于髡)回到齐国,禀报完毕,齐王说:“你在楚国看见什么了?”淳于髡回答:“楚国贪得无厌,薛也自不量力。”齐王问:“这话是什么意思?”淳于髡说:“薛不估量自己的力量,给先王立了宗庙在薛,楚国因为贪婪要攻打薛,建在薛地的宗庙必然危险,所以说薛自不量力,而楚国又太贪婪了。”齐王(听后因为惊讶而)变了脸色说:“哎呀!先王的宗庙修在薛啊。”(然后)即刻发兵救薛,薛因此得以保全。趴在地上请求,跪拜着请求,就算能得到援救,也是很少的。所以搜长劝说的人,陈说形势,讲述主张,看到别人危急,如同自己处在危难中,(这样),哪里用得着极力劝说呢?极力劝说就鄙陋了。劝说别人而不被听从,责任不单单在劝说的人,也在于劝说者自己。
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,分享旨在服务教学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